摘要:夜间执法通过多部门协同、科技赋能与闭环管理,有效破解高排放车辆“昼伏夜出”的监管难题,实现精准打击与长效治理, excerpt …
夜间执法通过多部门协同、科技赋能与闭环管理,有效破解高排放车辆“昼伏夜出”的监管难题,实现精准打击与长效治理,具体成效与策略如下:
一、夜间执法成效:从“被动应对”到“主动围剿”
- 超标车辆查处量显著提升
- 海淀区:通过“零点行动”将夜班工作时间调整为23点至次日2点,加密检测频次,2024年共检查重型柴油车4157辆次,处罚284辆次,其中违规渣土车81辆次。
- 东城区:联合交警部门开展夜查专项行动,聚焦夜间高排放车辆活跃时段,精准锁定多起私自断开尿素传感器、氮氧化物传感器等污染控制装置的违法行为,实施“闭环监管”,督促完成合规复检。
- 逃避监管行为被严厉打击
- 技术篡改:部分车主通过断开传感器连线、屏蔽OBD故障灯等方式掩盖超标问题,夜间执法人员凭借专业检测设备(如林格曼黑度仪、OBD诊断工具)成功识破。例如,东城区夜查中,执法人员发现某柴油车尿素传感器被私自断开,依法处罚并纳入“重点监管名单”。
- 设施停运:企业为降低成本夜间停运治污设施,被夜间执法“抓现行”。例如,台州市某机械有限公司在夜间生产时未启动大气污染防治设施,被处以20万元罚款,责任人移送公安机关。
二、夜间执法核心策略:科技+协同+闭环
- 科技赋能:从“肉眼可见”到“智能锁定”
- 遥感监测与黑烟抓拍:利用1200多路微卡口、9000路探头设备、“5+1”套固定式黑烟抓拍设备,大范围筛选高排放车辆。例如,海淀区依托“城市大脑”数据资源,织牢“人防+技防”管控网,提高违法问题发现率。
- 手持夜视仪与执法记录仪:新一代设备支持红外热成像、高清摄录、智能变焦等功能,即使在全黑环境中也能清晰捕捉车牌号、排放黑烟等细节。例如,达辰威5G智能AI执法记录仪可实现10米内无光环境下的全彩成像,辅助夜间执法取证。
- 多部门协同:从“单打独斗”到“集团作战”
- 联合执法机制:生态环境部门与公安交管部门建立“环保检测、公安处罚”协作模式,同步上岗、同步检查、同步执法。例如,海淀区联合制定《重型车排放联合执法工作方案》,成立联合执法领导小组,细化工作机制,提高部门衔接效率。
- 跨区域联动:针对车辆使用地与注册地不符的情况,探索建立跨区检测机制。例如,海淀区通过会同第三方跨区检测,推进精准治理。
- 闭环管理:从“一次处罚”到“长效约束”
- 维修复检闭环:超标车辆需到指定M站维修,复检合格后方可上路。例如,东城区对违法车辆实施“闭环监管”,跟踪污染控制装置修复进度,督促完成合规复检。
- 信用惩戒与行业禁入:对违规企业纳入“黑名单”,限制其参与招投标或取消资质。例如,绵阳市将盐亭县洁城环保有限责任公司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,形成震慑效应。
三、典型案例:夜间执法的“实战教科书”
- 海淀区“零点行动”
- 行动背景:针对夜间重型柴油车排放超标问题,海淀区生态环境局调整夜班工作时间,加密检测频次。
- 执法手段:使用林格曼黑度仪实时检测尾气黑度,检查OBD故障灯状态,对超标车辆依法处罚并指导维修。
- 成效:2024年共检查重型柴油车4157辆次,处罚284辆次,有效降低区域重型柴油车排放水平。
- 东城区夜查专项行动
- 行动背景:聚焦夜间高排放车辆活跃时段,联合交警部门开展专项执法。
- 执法手段:同步检查尿素传感器、氮氧化物传感器等污染控制装置,识破私自断开传感器等违法行为。
- 成效:精准锁定多起违法案件,实施“闭环监管”,彻底杜绝“躲年检”“钻空子”现象。
- 台州市某机械有限公司逃避监管案
- 案件背景:企业夜间生产时未启动大气污染防治设施,废气直排环境。
- 执法手段:生态环境部门开展“零点行动”,发现企业违法行为并固定证据。
- 处罚结果:对企业处以20万元罚款,责任人移送公安机关,形成强烈警示效应。